时间:2025-05-23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杨 静、王睿涵
“2025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北京)学术研讨会暨中青年作曲家交流会”隆重开幕
时间:2025-05-23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杨 静、王睿涵
5月22日上午,备受瞩目的“2025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北京)学术研讨会暨中青年作曲家交流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拉开帷幕。本次音乐盛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吸引了专家学者、作曲家、音乐研究者齐聚一堂,共襄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盛举。
学校党委书记王旭东,院长李心草,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马春成,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小艺,作曲家、理论家代表高为杰、张朝;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会会长叶小纲,副会长张千一、范哲明、徐昌俊、徐孟东、蔡乔中,学会秘书长陈丹布以及各音乐院校作曲系主任,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会各专委会领导、各兄弟院校专家学者以及学院各院系、各部门领导及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率先致开幕辞。他指出,音乐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他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聚焦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时代命题,携手在音乐创作、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等领域开拓创新,取得新成果;也期望通过本次盛会搭建起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助力青年作曲家与理论人才充分展现才华;同时,他还期待各位同仁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中国音乐迈向世界前列。
随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致辞。他首先对国内日趋完善的音乐创作环境、中国中青年作曲家作品交流会及本次会议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中国中青年作曲家作品交流会及相关学术活动,大力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并促进了中青年作曲家的快速成长,并强调中国音乐的当代发展需要学术与创作的双轮驱动、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更需要薪火相传和青年一代的勇毅前行。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高为杰作为作曲家代表致辞。他在致辞中明确指出,此次会议必将对中国当代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开幕式后,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音乐创作亟需突破瓶颈》的深度讲座,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主持。
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志武主持。
叶小纲教授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从当代音乐创作现状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同时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认为,中国当代年轻作曲家的作品在可听性方面存在不足,音乐作品的创作质量仍需进一步打磨与推广。此外,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在技术、风格和体裁上尚未达到“全面高度化”。叶小纲教授呼吁大家要以扎实的创作功底为基础,突破现代音乐发展的瓶颈。他强调,要提高审视音乐的标准,创作出既有艺术深度、又充满时代感、能够展现文化自信,还能真正走进大众心里的经典之作。他还指出,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中国音乐创作的紧迫性,更要看到世界音乐对我们的期待。讲座最后,叶小纲教授结合自己的作品《鲁迅》和《峨眉》,对其中的片段创作技术和思想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就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
当晚,北京音乐厅内座无虚席,“2025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北京)学术研讨会暨中青年作曲家交流会”开幕式音乐会在此盛大启幕。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携手青年指挥家孙一凡,率领北京交响乐团为观众献上精彩演绎。
本场音乐会上演了七位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的经典作品。音乐会上半场首先由周龙创作的《鼓乐协奏曲》拉开序幕,这部作品为中国鼓、定音鼓及管弦乐队而作,其华彩段落与竞奏关系充分展现了中西打击乐对话的张力。贾国平的《聆籁》分为“听泉”“听雨”“听风”“听雪”四部分,以交响乐队的声响捕捉春莺鸣涧、竹韵松籁等园林声境,勾勒出江南园林与人文交融的意境之美。叶小纲为纪念1937年在南京被日本军队杀害的30万中国平民而创作的《我遥远的南京》,通过凝重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这一历史伤痛的悲愤,大提琴演奏家聂佳鹏的精彩演绎更是为作品增添了许多亮点。
下半场的演出同样精彩纷呈。张朝的《甦生颂》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粗犷有力,副部主题温暖亲昵,展开部以赋格形式展开主、副部材料,再现部经过动力化处理,生动地表现了东方民族在抗争黑暗中走向新生的坚定信念,奏响了对至善至美理想世界的颂歌。周湘林的《炎黄颂·源》以炎黄创世神话为基础,音乐充满神秘色彩,充分发挥了和声的表现力,表达了作曲家对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的思考。高为杰的《日之思》是一部为舞蹈诗谱写的音乐,采用自由的12音序列技法写成,表现了黑暗年代中受蹂躏和压迫的女性对光明的追寻。王宁的第三交响前奏曲《人民颂》以史诗性的交响艺术语言,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历经沧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七部作品深度践行了以中国精神与文化精髓为内核的创作理念,在音乐语言表达、创作技法革新,以及民族风格特色挖掘等方面均实现了突破性探索,堪称当代音乐创新实践的典范之作。作曲家们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前沿的创新思维,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此次开幕式音乐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典,更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作为此次会议的开篇之作,音乐会以高水准的艺术呈现惊艳亮相,为后续议程奠定了高品质的学术性基调。
本次会议凝聚音乐领域各方智慧,旨在以高质量学术成果实现中国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深度对话。活动现场,众多音乐爱好者与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当代音乐的蓬勃生命力。我们满怀期待,在后续的学术研讨与创作交流中,能够孕育出更多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催生出更具深度与前瞻性的学术成果。
展望未来,中国音乐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崭新起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耕专业教育与创新实践。通过推动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协同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德艺双馨的优秀音乐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持续奏响时代强音,以音乐凝聚奋进之力,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