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8
来源:作曲系 作者:卞婧婧、作曲系博士生团队
“乐聚·新声” 2025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北京)学术研讨会暨中青年作曲家交流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5-05-28
来源:作曲系 作者:卞婧婧、作曲系博士生团队
5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的“2025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北京)学术研讨会暨中青年作曲家交流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圆满收官。本次盛会以“广覆盖、重实践、创特色”为亮点,聚焦音乐创作、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三大核心领域,集结数百位全国音乐领域权威专家与新锐力量。会议通过学术研讨与艺术实践的深度碰撞,搭建高水平学术与实践平台,挖掘并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作曲家和理论人才,以多维视角探讨中国音乐的当代发展之路。
国音启幕,共襄音乐盛宴
5月22日9:00,开幕式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隆重举行。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高为杰先后发表致辞。李心草院长强调,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聚焦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时代命题,在音乐创作、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等领域开拓创新,期待音乐界同仁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中国音乐迈向世界前列。叶小纲主席指出,中国音乐的当代发展离不开学术与创作的协同推进、传统与创新的深度融合,更需要一代代音乐人薪火相传,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奋勇担当。高为杰教授作为作曲家代表,充分肯定了本次全国性学术活动的重要意义,期待通过此次盛会,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开启辉煌新篇章。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志武主持仪式。
专家授道,共寻创作之径
(一) 叶小纲《音乐创作亟需突破瓶颈》
5月22日10:00,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教授带来题为《音乐创作亟需突破瓶颈》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主持。
叶小纲教授回溯80年代后中国音乐创作的辉煌历程,深入剖析当下音乐创作现状。他指出,当前青年作曲家作品虽呈现多元创新态势,但普遍存在可听性缺失、精神内核薄弱等问题,尤其在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表达层面亟待突破。他强调,应重新审视音乐的评价标准,以扎实的创作功底为基,突破现代音乐发展瓶颈,创作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精品,让作品既能经得起专业审视,又能真正走进大众心灵。此外,他着重强调,音乐教育应构建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人才机制,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叶小纲教授的观点不仅直面当下创作困境,更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了深刻洞见与思考方向。
(二)周龙《关于二胡与乐队协奏曲<<>九歌>的创作》
周龙教授介绍,该作品以屈原《楚辞·九歌》十一篇为蓝本,以二胡为主角,通过与西方管弦乐器的对话,塑造人神交织的音乐形象。他介绍,二胡“接近人声”的特质被用以诠释诗中角色,竹笛、箫、埙等民族乐器渲染情境,同时融合楚地民歌特色,形成“既古又新,既雅又野”的独特风格。讲座现场,周龙教授通过乐谱对照与音视频演示,详细解析各乐章中西乐器的写作逻辑。他在作品中,通过对传统音乐元素的提炼与重组,运用“无词歌”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与现代音乐语汇深度融合,为中国文化题材的当代表达提供了创新路径。
(三)韦恩·奥昆《课堂中的音乐素养》
《维也纳交响乐库:数字时代音乐家的无限可能》
5月24日9:00,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韦恩·奥昆(Wayne Oquin),围绕《课堂中的音乐素养》和《维也纳交响乐库:数字时代音乐家的无限可能》两个主题展开讲座,讲座由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主持。
奥昆教授介绍了其执教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期间构建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通过七种谱号系统化训练、常见音准与节奏错误的针对性矫正方法,以及独创的“Ta and Clap and Snap”训练法,结合茱莉亚音乐学院课堂实录进行教学示范。下半场,他转向音乐创作领域,展示了维也纳交响乐库(Vienna Symphonic Library)在音色建模、配器仿真及多媒体音乐制作中的突破性应用,强调技术工具对拓展创作维度的核心价值。
(四)西岡龙彦《21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与趋势》
5月24日14:00,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西岡龙彦教授带来主题为《21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与趋势》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主任陈牧声教授主持。
西岡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与教学历程,重点介绍了其在日本的创新作曲学科建设的工作经验。随后,他从历史维度系统梳理了21世纪现代音乐的定义流变与发展脉络,深入分析了当代音乐创作的前沿趋势。他指出,现代音乐的发展需要突破传统音响空间的局限,探索声音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以此拓展现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多元连接。
青年聚首,交流作曲巧思
“全国中青年作曲家作品交流”是本次会议的核心内容之一。组委会从165部投稿作品中,经多轮专业评审,最终遴选出30部佳作。参与交流的30位作曲家构成多元,展现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薪火相传的蓬勃力量。
交流会以五个单元有序推进,现场通过音视频展演、乐谱解析、图文PPT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作曲家们或追溯传统绘画中的色彩韵律,或从民间音乐中提炼创作要素,或借西方先锋派技法解构古典诗词意境,将古今中外的诗歌、绘画、民歌、器乐等多元元素融入于创作。交流会充分展现出年轻一代突破边界的创作胆识,以及自由灵动、充满个性的艺术表达,为当代音乐发展注入了极具生命力的新声。
聚焦学术,论析创作前沿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学术板块,论文宣讲环节从全国92篇投稿中优中选优,15篇兼具学术深度与创新视角的论文最终入选。
本环节分为三个单元进行。宣讲过程中,青年学者们凭借扎实的分析功底、严谨的论证逻辑,综合运用谱例分析、图式表达及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阐述多位中国作曲家作品中的创作理念与技术语言。在他们的研究中,既有对传统音乐元素现代转译的多样化创作路径解析,也有对跨学科技法融合的系统解构,更不乏对作曲家个性化音乐语言的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既彰显了青年学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与前沿视野,也以多维视角勾勒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繁荣景象。
视唱新作,创建教学新范式
5月24日16:00,“视唱练耳新作品讲演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作为本届研讨会的特色活动,音乐会以“讲演结合”的创新形式,首创音乐专业基础教学全新范式。
国内外160余部作品投稿,4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精选15部优秀作品进行现场展示。演出的新作品均从视唱练耳教学角度出发,覆盖不同教学层次,呈现出多样而丰富的体裁形式。这场音乐会不仅是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音乐基础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这些作品的实践创新,打开了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新视野,标志着中国音乐基础教育正朝着创新化、国际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乐响八章,奏响时代强音
开幕式音乐会
5月22日19:30,开幕式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隆重举行。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李心草携手青年指挥家孙一凡,与北京交响乐团共同奏响七位作曲家的管弦乐佳作。
“云上乐响”——云南少数民族器乐诗画音乐会
5月22日16:00,“云上乐响”——云南少数民族器乐诗画音乐会在国音堂音乐厅精彩上演。在云南艺术学院尹毅教授与邱健副教授的专业导聆下,来自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乐团等单位的演奏家们,携哈尼族俄芘、傣族玎琴等特色乐器轮番登台,生动再现梯田春耕、日瑙纵歌节、泼水节等民俗风情。音乐会尾声,舞台上载歌载舞,乐声、欢笑声交织,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5月23日16:00与25日14:00,两场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接连上演,指挥家蔡央、朱唯翔、王梓携手中国-东盟当代乐团带来精彩演绎。两场音乐会中作品从地域文化、诗词哲学、自然意象中汲取灵感,尽显当代中青年作曲家多元创新的创作风采。
中国作曲家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作音乐会
5月23日19:30,指挥家金野执棒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与演奏家康宁、晏璐婷共同奏响八位作曲家匠心打造的管弦乐力作。 5月24日19:30,指挥家许知俊执棒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携手演奏家王佳男、任鑫悦、张倩渊、陈子文、程皓如,倾情演绎八位作曲家精心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闭幕式音乐会
5月25日19:30,闭幕式音乐会在国音堂音乐厅隆重举行。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小艺发表闭幕致辞,全面总结本次研讨会成果,并主持优秀视唱练耳新作品、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颁奖礼后,指挥家张诚杰携手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与演奏家郑瑀、韩妍、黄晓晴、毛俊澔、宋心馨联袂登台,以八部风格各异的管弦乐作品,为整场盛会献上音乐的终章。
本次会议以“根植传统,呈文化新韵;争鸣思想,绽智慧之光”为指引,搭建起集创作实践、学术研讨、教学展演于一体的多元交流平台。从青年作曲家对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化转译,到学者们围绕作曲技术理论的深度思辨;从管弦乐作品对文化根脉的创新表达,到室内乐在技法融合上的突破探索,再到以视唱练耳新作品展演为代表的首创性教学展示,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蓬勃生机。与会者在深度交流中凝聚智慧,不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强劲动能,更激励着音乐界同仁为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懈奋进。
中国音乐学院始终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使命,依托优质学术资源与实践平台,持续为中国音乐事业培育兼具深厚传统底蕴与创新开拓精神的作曲人才,为中国音乐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